中国线缆网欢迎您!

免费注册

解读海缆在线检测技术:保障海缆运行安全稳定

海底电缆(以下简称海缆)在线监测主要分为路由在线监测与本体在线监测,前者主要包括水上与水下监测两方面。水上监测通常利用海事部门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船舶交通服务(VTS)等手段,实时监测海缆路由区域的船只与障碍物,防止过往船只在海缆路由区域内抛锚。同时,为弥补上述系统漏报率高、被动接受等缺陷,还可采用岸基雷达系统进行协同监视。近来年,随着大批新技术、新装备的涌现,路由在线监测也衍生出新领域,如基于无人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等的路由监测系统,并逐渐得到应用。海缆近岸段监测主要包括红外观测、高清视频监测等,可为上述监控手段提供近岸段补充。海缆本体在线监测通过与海缆复合或捆绑光纤作为传感器,在线监测并记录海缆应力、应变、工作温度和振动等参量,评估海缆运行状态。

温度、振动、应力在线监测技术

1.1 分布式光纤在线监测技术

分布式光纤在线监测通过在海缆沿线敷设光纤,实时监测全线海缆的温度、振动、应力的分布情况。具有抗电磁干扰、耐高压、尺寸小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好,尤其是温度测量具有良好的准确度,这对提高海缆线路的有效传输容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海缆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可以发现海缆运行期间导体温度过高、外力破坏引起的振动和应力变化等异常信息。监测结果对于监测海缆的健康状态、准确预测和实时调整海缆输送容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2 光纤光栅测量

光纤光栅具有质量小、体积小、耐腐蚀、抗电磁干扰、性价比高等优势,可进行连续高分辨率温度测量,适合在恶劣工况下运行。作为新型温度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具有易安装、精度高、稳定可靠等优势,可实现长距离大范围多点测量。目前,国内的部分海陆缆项目采用了国外设计生产的光纤光栅测量系统,运用效果良好,但系统造价与使用成本较高;同时,国内的一些厂家也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3 红外热成像测量技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电力设备温度检测的重要手段,原理是通过检测设备的红外辐射能量,将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在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以推断设备的温度,进而判断设备是否存在缺陷。红外热成像测量技术与其他测量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对设备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另外,各电力运行单位也逐步建立了设备的红外测量档案库,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红外测量将发挥更大的诊断价值。红外热成像测量技术的不足主要为测量时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不能全天候测量,同时也不适用于直埋海缆本体和电缆附件内部缺陷的检测。

局部放电在线监测

海缆局部放电量与海缆绝缘状态密切相关,其变化表明绝缘可能存在危及海缆安全可靠运行的缺陷。目前,监测局部放电的途径主要包括电容耦合法和电感耦合法。

2.1 电容耦合法

电容耦合传感器是在局部放电信号引起的电场中耦合能量,获得电压信号,可安放在海缆金属屏蔽层内,具有受外界电磁干扰小、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结构简单等特点,但缺点是制造过程较为严格与繁琐,须确保保护套的抗变形能力与防水性能。该技术应用于海缆时,电缆长度过长会导致传感器检测信号衰减严重,测量精度大幅下降,通常电容耦合法仅在应用于登陆段时具有良好效果。

2.2 电感耦合法

电感耦合法是将线圈绕在流过放电信号的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势,反映局部放电信息。电感耦合传感器结构简单,安装更换方便,但容易受现场信号干扰影响。由于海缆两端通常直接接地,这种方法往往只能测量终端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局部放电,无法监测整个路由的局部放电。

护套电压在线监测

当海缆为单芯结构且电压级别较高时,金属护套会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为限制感应电压,对于长度较短的海缆,可在两端将金属护层直接接地;当海缆长度较长时,往往将金属护层外的聚乙烯护套改为半导电护套,防止护套承受高压甚至击穿,此在线监测护套所承受的电压至关重要。

介质损耗角(tanδ)在线监测

研究表明,tanδ随着绝缘老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加,实时测量tanδ,可判定海缆绝缘状况。该方法对过零点检测设备的稳定性和检测精度要求很高,同时对检测信号要求也较高。但tanδ仅能反映绝缘整体性能的好坏,不能反映因老化、受潮等因素引起的绝缘劣化,因此该方法并未得到大范围推广。

海缆路由在线监测主要技术

5.1 基于AIS的海缆综合监控系统

基于AIS的海缆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计算机、无线通信、全球卫星定位、电子海图等技术,实现了对海缆的全天候监控。通过集成各类信息,实现对海缆路由区域船舶异常状况的主动报警,并将国际电子海图标准IHOS-57应用到海缆领域,实时更新电子海图数据;系统自动接收海缆保护区的过往船舶信息,当发现有船舶处于海缆保护区内,并无法满足系统规定的时间和速度时,将立即启动报警程序;系统将自动定位到异常区域,重点监控异常船舶,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避免事故发生;在海缆警戒区域的海图上,设置流量统计线,统计过往船舶数量,重点监控流量较大的区域。

5.2 VTS系统及岸基雷达监测系统

利用岸基雷达监测系统可以对海缆路由区域内活动的船只进行更精准的监测。海缆运营部门利用雷达数据,可以更好地防止船只在海缆路由区域内违规抛锚,同时对可能威胁海缆的船只事件进行预防,大大提高海缆保护水平。此外,VTS系统可提高船舶交通安全水平和交通管理效率以保护海缆设施。VTS系统以岸基雷达为主要探测设备,以数据处理设备为核心,通过通讯手段实时收发船舶交通信息。

5.3 基于潜标技术的洋流/波浪/潮汐监测

潜标是系泊在海面以下对海洋环境、海上活动等进行近距离监测的海上工作平台。潜标以主浮体为依托平台,采用外置或内嵌的方式安装传感单元,通过通信电缆或海面通信浮标传输数据,实现海洋离岸在线监测。海缆路由监测潜标系统主要用于洋流流速测量、海水温度测量、视频测量等。

5.4 基于声呐监测技术的探测与定位

由于不同物体反射声信号的强度和频谱信息是不一样的,声呐的接收设备将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后,与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进行比对,就能判断出所遇物体的性质和特征,甚至能判别其运动速度和方向,不同类型船只的回音类型及回波特性见表1。

声呐分为主动声呐(回声定位仪)和被动声呐(噪声测向仪),其中被动声呐多用于常规海缆监测。对于基于声呐的海缆在线监测系统,其供电系统需要铺设专用的中低压海缆,通信系统是通过专用的海底光纤将采集到的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

5.5 潜航器

潜航器体积小、结构紧凑、密封性好,适合深水作业,根据海缆埋深和海底状况,水深至少可达100m,可抵抗相应水压;工作海域水流流速大,潜航器可在不大于2节的流速下工作;潜航器的水中浮力可调,分为正、负、零浮力,以满足不同工况时的需求;潜航器既可由线缆拖拽式供电,也可由自带高能电池蓄电工作,在紧急情况下还具备自控飘浮并报警等功能。潜航器自配姿态传感控制仪器,埋深测量仪,温度、压力、深度传感器等,能实现对海缆路由的视频监测、坐标和埋深检测、环境参数测量等多种功能。

5.6 基于无人机的海面全时自动巡航巡检

相比巡视船的航速,无人机飞行速度更快,尤其是固定翼无人机,可在极短时间内率先到达事发现场。无人机在第一时间搜寻到涉事船舶后,可以盘旋在船舶上方,通过多种方式向其告知此处海缆的位置及重要性,避免锚害风险。无人机还可同时进行现场核实查证、拍摄取证等工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无人机体积较小、质量较轻,飞行能耗与运维成本较低,可大大减少巡视船频繁出海的巨大成本,也可降低维护人员海上作业的频率。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海缆应急事件处置进入海空一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新高度。

5.7 基于视频与红外的海缆近岸段实时监控

高清视频监控的技术核心是高速采集摄像机、高速传输网络,及海量存储需求。部分领域应用的高清监控还应配置自动识别功能,以提高无人值守时的监控效率。高清视频监视系统只能实现白天清晰监控,为弥补此不足,可采用红外夜视系统实现夜间对海缆保护区近岸海域现场船只通航情况的实时监控。红外夜视监控影像见图1。

目前,工业级红外夜视系统监测的有效距离可达十几千米,能准确辩认5km以外的常规物体,具有超灵敏、超长距离等特性。

5.8 海缆路由立体全时监控

海缆路由立体全时监控系统是以雷达、卫星、潜标等为主体,结合近岸监控、水下监控等手段,实现全时立体监控功能,其主要结构见图2。

雷达监控系统负责中短距离海面监控,误报率低;卫星监控系统负责大范围海面监控,与雷达监控系统相结合可扩大监控范围,提高监控精度;潜标监控系统负责近距离监控,获取目标细节信息。上述监控系统均具备24小时连续工作、实时传输等功能,因此可实现全时监控功能。近年来还增加了其他辅助监控手段,如水下声呐、近岸视频红外热成像监控、故障定位等。通过整合上述监控系统,建立以岸台控制为中心的立体监控网络,可实现对海缆路由的立体全时监控,大大提高海缆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通过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最新的海缆在线监测技术,梳理各种技术的特性和优缺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和改进海缆在线监测技术的对策与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海缆本体在线监测方面。国内外在分布式光纤监测领域已获得大量研究成果,并取得显著进展,但对于其他领域,包括局部放电与护套电压在线监测等,现有的监测方法尚不成熟,仍存在较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

2.海缆路由在线监测方面。单一的监测方式往往会存在各种局限性与不足,因此涵盖各监测手段的海缆立体全时监控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缆立体全时监控的功能将更加丰富齐全,测量精度更高。

【来源:上缆所传媒】
【免责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400-107-5009。
- 分享 -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