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12∶49分,以中铝集团所属中国铜业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全国劳模、“大国工匠”耿家盛的事迹拍摄的专题片《匠心耕耘车工梦》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中国铜业所属企业职工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节目,在该公司内部再次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热潮。
当天下午,笔者前往昆明重工厂区采访耿家盛。59岁的耿家盛微笑着站在加工车间的大门口,正午的阳光照在魁梧的身板上,衬得他愈加敦厚挺拔。
握过手,笔者问:“耿大师,看到专题片了吗?”耿家盛点点头:“看了,我很激动,感谢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说话的时候,耿家盛的脸色微微发红,有点羞涩。
苦心锻造 不断创新
问及最近的工作,耿家盛憨厚一笑,他回答说:“还是老样子,每天在机床边打转转。”跟在耿家盛身边的年轻职工解释说:“耿师傅正一边忙工作,一边忙给大家传授技艺呢。”
被大家以“工匠”相称的这位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车工大师耿家盛,几十年如一日,在中国铜业所属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间里埋头钻研车工技艺,苦心锻造自己的“金刚钻”和“独门绝技”。
近几年,由耿家盛主持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知名度不断提升。该工作室以建设学习、交流、传承、创新、引领等5个平台为目标,贴近生产一线,解决难点问题。耿家盛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利用废旧料头,采用同行业提供的滚压工具进行多次尝试加工,摸索出一套轧机轴承座活塞孔的加工技术方法,解决了售后服务频繁、加工成本高、生产进度慢等问题,创效成果显著;他领衔主导的四辊可逆液压冷轧机组等创新型产品研发和设计,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昆明重工设计制造的轧机机械结构、机组性能、控制水平和产品精度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耿家盛所在的昆明重工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该公司老旧装备较多,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在创新改进加工工艺的过程中,耿家盛见缝插针地开展了轧机联轴器、T型头的探伤方法、轧机活塞孔加工技术、轧机轴承座加工技术等现场技术传授,车钳铣刨“一招一式”,并手把手地教授绝技、绝活。400余名技术工人在耿家盛的帮助下,快速提升了机械加工、磨刀、刀具改进等操作技能,他们回到本职岗位后,都成为了各种岗位上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2021年,“耿家盛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此次评选,中铝集团有2个工作室获此殊荣,耿家盛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其中之一。在耿家盛参加工作的30多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项创新技术从他的手中诞生,他领衔或独立研发的技术多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百折不挠 无私传承
劳模工匠这个“桂冠”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取得的。“从学校毕业进入工厂,到拿到高级技工职称,我整整用了20年时间。”耿家盛有些感慨地说。
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耿家盛像一个百折不挠的修行者。他先后拜了6位名师,而每一次拜师学艺,他都铆足劲、下苦功,不断超越自己。
耿家盛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他的职业生涯一样,经历了多次蜕变。早期,他的工作室建在昆明阳宗海畔,面向市场搞攻关,他常年城里城外“两头跑”。后来,他干脆把工作室搬回到厂里的机台,眼睛向内搞创新,孜孜不倦地进行改革创新。同时,耿家盛手把手带徒弟,先后“传帮带”800余人次,他们之中有78%获得了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传承,已经成为耿家盛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耿家盛曾经3次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广场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把党和国家给予的这份荣誉视作温暖、当作力量,在中国铜业内外广泛地传递。耿家盛频繁地到昆明市的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作报告,听众数量累计达6000余人。
2020年,昆明重工深化改革,该公司部分职工转岗,急需适应新的岗位要求。耿家盛看在眼里没有置身事外,他与廖兴旺、李坤签等人签订了“师带徒”协议,悉心传授“齐二机落地镗床”操作技能,指导大家完成了“φ700改φ600橡胶搅碎机G5606-107壳体”等高难度工矿配件项目十余项。徒弟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分别迅速成长为新岗位上的骨干。
如何理解当代劳动模范的幸福感?耿家盛笑呵呵地说:“劳模也是一个善面人,始终要回归平常的工作。多传承一些技艺,多做一些实事,便是我最大的幸福所在。”
两鬓斑白泛着光,明年就到光荣退休年龄的耿家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争朝夕。如今的他,与时间赛跑,力求做到无怨无悔。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