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项目CEPA(中心处理平台)组块在青岛场地开工建设,标志着渤海湾首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上部平台正式进入建造阶段。
据相关报道,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项目按照计划将在青岛、天津两地三处场地新建8个结构单体,包括1座中心平台、3座无人井口平台和4座导管架,陆地建造钢材结构加工量预计达32000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的钢结构重量;铺设8条海底管道和3条海底海缆,总长约150km,超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
2019年,渤中19-6凝析气田在渤海中部海域被发现,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2000亿立方米、凝析油地质储量超1.49亿立方米,是目前中国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气田全部投产后可供百万人口城市使用上百年。
海洋油气上产提速,释放大量海缆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球海域和陆上油气田大发现和新增可采储量80%以上来自海域油气,其中深水油气占比68%左右;2020年,海域石油产量12.1亿吨,占全球原油产量27.7%,其中浅水占比70.7%、深水占比14.5%、超深水占比14.8%。由此可见,海域深水领域已成为油气大发现和增产主战场。
近些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的总体设计下,我国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和“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等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初步形成了1500m超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设计、建造、安装和运维能力;南海荔湾3-1气田、流花油田群和“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规模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是大量海缆潜在需求的释放。一方面,接入更稳定、更环保、更易维护、经济性更好的岸电电源,是近海油田开采的一个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为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油气增储上产工作不断推动。
以2019年1月20日中国海油制定的《关于中国海油强化国内勘探开发未来“七年行动计划”》为例,其表示到2025年,公司勘探工作量和探明储量要翻一番。不久后,南海西部和东部油田“两个2000万”上产目标也提上了日程。
谋定快动,海缆技术强势助力海洋油气大开发
2018年6月20日,首条国产化海洋脐带缆在宁波东方电缆码头交付,设计水深500m,总长23.047km。该脐带缆应用于我国南海西部文昌9-2/9-3/10-3油气田群项目,打破了我国大长度海洋脐带缆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油气勘采领域的核心装备上取得重大突破。
2021年5月27日,流花21-2油田顺利完成海底电缆海上安装,这是中海油首次自主完成深水海底电缆水平式铺设作业。
2021年5月28日,渤海海域曹妃甸11-1电力动力平台入海长达42.4km的220kV三芯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成功登陆位于曹妃甸陆上的海陆缆转接井,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改造项目完成主海缆敷设。
2021年8月,中天海缆中标中海油“IWOCS脐带缆系统”集成项目,设计水深2000m,运行环境恶劣。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有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满足国内深水油气田的检修服务,解决进口产品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紧急配件生产周期长和价格高等问题。
紧抓海洋油气大开发战略机遇,将海缆这条“生命线”谋深做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以预计,在能源强国背景之下,在庞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之外,海洋油气田海缆市场必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