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线缆网欢迎您!

免费注册

一文盘点2022线缆行业重要技术进展及研究热点

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增速放缓,我国线缆产业已由高速发展期转入平稳增长期,国内线缆需求基本保持不变。在此背景之下,市场对线缆企业的研发能力、线缆产品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十四五”开局之年,线缆行业的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用户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材料和工艺装备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研究了线缆材料的一致性,研制了航空用、核电用等满足新应用场景的产品。

一、关键材料和工艺装备的突破

材料被誉为线缆技术创新的基石。在“十三五”期间,线缆材料领域的绝缘与护套材料、关键工艺设备等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为解决这一“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公司研发了一款陶瓷化硅橡胶耐火电缆材料。陶瓷化硅橡胶耐火电缆是一种应用于电工领域的新材料电缆,当受到火焰作用时,该电缆能形成结构稳定、致密且不燃的陶瓷层以有效保护内部线芯和材料。

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公司的陈善求和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的赵雯筠等采用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隔热性能测试对陶瓷化硅橡胶的燃烧性能和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马弗炉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陶瓷化硅橡胶电缆在燃烧过程中的陶瓷层演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陶瓷化硅橡胶耐火电缆的陶瓷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分解阶段、开始瓷化反应阶段和陶瓷化稳定阶段,整个陶瓷体阶段为先放热后吸热的过程,该电缆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隔热隔质性能,能有效降低电缆燃烧火灾危险性。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柳家成等介绍了高温压力试验的操作方法和常见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使用传统装置时,高温下线缆试样形变导致矩形刀片产生位移或倾斜是导致数据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而设计一款新型高温压力试验装置。

新型试验装置与传统试验装置在结构上使用不同的施压方式,通过对两种装置的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证明新型高温压力试验装置满足标准要求且试验数据可靠性要求。新型试验装置操作简便,改善了试验装置操作人员在移动、更换砝码时出现刀具掉落的情况,提高了试验效率。

三代先进核电站示范堆工程(CAP系列)中,某些特定区域如电加热器专用电缆使用场合要求苛刻,除了常规无卤、低烟、单根/成束阻燃、耐水等要求外,还要求在132 ℃工作温度下能长期运行,可经受283 kGy的γ射线辐照并通过柔性保持试验等。前期成品需要从法国或美国进口,价格昂贵、采购周期漫长且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缺乏关键的绝缘材料。

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洪宁宁等研制了核电站用电缆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该团队从耐高温和耐辐照角度对不同苯基硅橡胶基材进行选型,研究不同耐热剂、疏水改性添加剂、阻燃体系对材料耐高温、耐潮湿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研制出新型无卤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材料;以其作为绝缘材料制备出的电加热器用高温电缆的电气性能、机械物理性能、燃烧性能、加速热老化性能,以及常规辐照老化性能均满足技术要求,从而实现了关键组件的材料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针对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流涎”造成的不良现象,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的王福志等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超高压交联电缆绝缘挤出模具。根据离模膨胀的原理,该团队对模具口径形式加以改进,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具引起的界面突起超标等缺陷,提高了三层共挤模具的适用性。

二、基础性及共性技术的研究

基础性及共性技术的研究是创新之基石,其成果有助于行业的应用研究。“十三五”期间,电线电缆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不足,限制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提升。但是,2022年诸多企业和科研院所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重视开展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

国网苏州市供电公司、南京协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研究了接地故障引起电力电缆轰燃的机理:接地故障电流长时间流过电缆相屏蔽层,因电流密度过高,使之发热熔融了电缆的绝缘材料,并热分解出可燃性气体,进而被单相接地故障点的电弧点燃所致。同时,分析了电力电缆在接地故障状态下的发热过程,建立了热积累模型,并结合电力电缆安全运行规范,以保证电力电缆的使用寿命为目标确定轻预警值,确保不发生因接地故障发生电力电缆轰燃事故为目标确定重预警值,并建立了1个由300余个监测点组成10kV配电网的电力电缆轰燃监测预警系统。南京全信传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永江介绍了我国舰船用电线电缆标准体系基本概况、GJB 774A—2020通用规范的制定理念和技术变化,以及其与目前仍在应用的GJB 1916—1994之间的差异。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标准并存阶段下的行业发展建议,可推进加快单篇规范制定,形成产品覆盖完整、指标相对合理、体系较为完善的我国舰船用电缆国军标体系,帮助舰船电缆设计、生产选型和应用者准确、及时采标。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理工大学团队对行业中普遍认为的单芯电缆“非磁性”不锈钢带铠装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常规不锈钢铠装带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非磁性,所含弱磁性的相对磁导率参考值在1~3之间,且不锈钢带在经过反复加工变形后,并未出现磁性回复现象,相对磁导率保持不变。通过COMSOL软件仿真计算与试验验证,研究了不同相对磁导率的不锈钢带铠装对单芯中压电力电缆损耗及载流量的影响大小,结果可为单芯不锈钢铠装电缆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上海国缆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的郭毅等对海洋工程中普遍使用的三芯铜导体带铠装动态电缆的关键物理特性,包括其轴向刚度、扭转刚度以及弯曲刚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通过全尺寸模型试验验证分析结果。通过对比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展示了海洋电缆复杂截面的理论模型与实际产品的内在关联。试验结果揭示了数值模型中引入的假设条件的有效性及其引起差异的根源。对海洋工程浮式生产系统中动态电缆关键物理特性的取值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海洋动态电缆的设计、安装、运营与维护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下一代复杂截面的海洋动态电缆用数值模拟软件提供了发展方向。

三、满足新应用场景特殊技术需求的研究

目前,我国各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这些应用领域对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提出新的要求,航空用、核电用等满足新应用场景特殊需求的产品应运而生。数据总线作为一种信号传输电缆,在我国通信网络系统中有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我国航空领域的高速发展,对航空用数据总线产品提出了高传输速率、耐高低温、轻质、耐化学腐蚀等严格的性能指标要求。

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单海龙等介绍了一种航空用1394b数据总线的国内现状,以内导体规格为AWG24的1394b数据总线为例,通过对该数据总线的结构、材料、工艺的分析和设计,研制出符合使用需求的产品,其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该产品的研制推进了我国航空数据总线国产化替代的步伐。

随着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车载以太网开始得到应用。成都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的肖飚介绍了车载以太网线的运行特点、结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针对该电缆制造中纵向变换损耗(LCL)和纵向变换转移损耗(LCTL) 难以达标的问题,重点对影响LCL、LCTL两个指标的导体材质、加工工艺、对绞机的选择等关键要素进行了探讨,并据此研发出传输性能实测数据优于指标设计要求的电缆。

CAP系列稳压器电加热器元件电缆是自主国产化最新压水堆核电站稳压器电加热器的重要组件。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倪勇等选用甲基乙烯基苯基硅橡胶(PMVQ-1、PMVQ-2和PMVQ-3)、耐热剂、氢氧化镁、改性三聚氰胺氰尿酸盐、添加剂、有机硅树脂中间体和硫化剂、铂金阻燃剂等材料,通过调配各组分的比例研制成硅橡胶材料作为绝缘材料。经过设计电缆结构、完善生产工艺、控制结构精度等方法试制成样件电缆,该稳压器电加热器电缆在技术水平上处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满足CAP系列稳压器电加热器电缆的使用需求,避免了因为电缆的问题无法解决而影响稳压器整体设备的国产化进程。该电缆通过了CAP核电要求的事故工况功能验证试验,能够普遍适用于CAP核电站内可能的应用场景,同时可以应用于类似场景的长期高温、高辐照剂量的特殊环境。

四、前沿技术的研究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海底电缆工程发展至今年限尚短,在经验积累方面与国际海缆巨头仍有差距。国内海底电缆在大长度、中间接头、电缆寿命等一些关键性指标,以及绝缘、半导体等关键原材料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是未来发展趋势。海洋风力发电是目前国际上绿色能源开发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随着近海风场的趋于饱和,国内外远海风电场及洲际互联等大容量、远距离海洋输电工程建设规模日趋增,具备传输容量大、传输损耗小、传输距离远等优点的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直流海缆得到飞速发展,未来5~10年高压直流海缆市场的需求量将会激增。

目前大部分研究均集中在三芯交流海缆、单芯交流海缆和单芯直流海缆,对三芯高压直流海缆研究较少。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结合目前已经成熟的三芯交流海缆及单芯直流海缆结构进行三芯高压直流海缆的结构设计,并对三芯直流海缆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及敷设成本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直流海缆研究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三芯直流海缆敷设深度是单芯直流海缆的78%;在特定工况下,三芯直流海缆正常运行时载流量为单芯直流海缆的83%,在极性缆一级故障情况下另一根极性缆可与回流缆配合进行电能传输,输送容量可达到单芯海缆正常运行时的73%;三芯直流海缆占用路由宽度是单芯直流海缆的50%,敷设次数仅为单芯直流海缆的33%,可降低敷设成本,提升海洋资源利用。

【免责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线缆网”!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线缆网)”的作品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文章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400-107-5009。
- 分享 -
点赞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