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打不通,上网没信号,电视看不了,出门就失联……
近一段时间,断网让马祖几成孤岛。因连接马祖与台湾岛的两条海底通信电缆先后断掉,马祖对外网络通信几乎瘫痪。此情此景,在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9.5小时的大陆,恐怕实难想象。
据台媒报道,马祖与台湾本岛通信所依赖的海底电缆原有三条,一条老旧淘汰,另外两条分别在2月2日、8日被船只勾断,国际海缆修复船最快4月底才能排期修复。事发后,马祖全岛通信仅靠有限的微波备援服务支撑,主要供金融单位等机构使用。马祖的民意代表称,这是马祖“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断线”,并质疑,“金门与厦门有海底缆线,福州与马祖为什么没有?”
从地图上看,金门地处台湾海峡西部,距大陆最近处仅2310米,距厦门角屿岛仅1800米,到台湾岛则有210千米。事实上,由两岸共建的金门到厦门海底光缆,已于2012年投运。
马祖的地理位置同样是近大陆而远台湾,但在当前,台湾海峡并非风平浪静。建设福州到马祖的海缆,仍属“尚在规划”。
诞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闽台海缆
1683年七月十五,统治台湾的郑氏政权在大败于施琅后,投降清朝。八月十五,捷报飞来,康熙皇帝感于割据的台湾小朝廷终于归附,统一大业终告完成,喜赋《中秋日闻海上捷音》,其最后两句如是: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但康熙对台湾本身其实缺乏兴趣,以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即台湾未顺,亦不足为治道之缺。” 他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本不足道,若不是郑氏政权构成威胁,原本也不必大举征伐。退而言之,揆诸清朝版图东到大海,西涉流沙,疆域之广,已经是亘古未有,而“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许多朝臣也认可康熙的看法,甚至认为台湾可以“任夷人居之”,只要其能“纳款通贡”,即便为荷兰所有也是可以的。
我们今天当然知道,康熙最后并未弃守台湾。在施琅的力谏下,康熙接受了台湾并非荒地,乃战略枢纽,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可耕地,更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必须保证台湾、澎湖“一守兼之”。康熙决定,要彻底控制台湾。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福建省,正式将台湾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左传》云: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康熙平定台湾后,迁海政策也即时废止。康熙允许外国在清帝国所有的港口自由贸易,由此拉开了“康乾盛世”的序幕。210年后,清王朝甲午战败,《马关条约》议定把台湾(包括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不仅失尽民心,也昭示了清王朝的气运。此后未及20年,大清土崩瓦解。
回顾历史,大厦将倾之际,并非没有有识之士力挽狂澜。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当时,台湾与北京之间最快捷的通信方式是靠船政轮船水师的蒸汽动力舰往返带信,一般耗时约三十多天,一旦遭遇轮船无法通航的恶劣天气,则数月不通音讯。奉旨前往抗击日军的钦差大臣沈葆桢抵台后惊叹:“台地无一可守”,为免延误军机,他上奏“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清政府准其奏请。然因工程复杂,又与参建的外国公司发生龃龉,兼之不久后日军撤出台湾,闽台电报线计划搁置。
1875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决定自办电报。1877年10月,台南到高雄的军用电报线建成,成为中国人自己修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但由于没有海线,台湾仍是信息孤岛。
受日本侵台及1883年爆发中法战争的刺激,清政府对台湾的海防地位终于有了新认识。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与福建分治,设台湾为行省,任命安徽人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上任后,刘铭传再奏“往来文报,屡阻风涛……水陆电线,实为目前万不可缓之急图”,获准铺设海线。1887年7月,经招标,由英商怡和洋行承包,以福建船政学堂电报学堂毕业生为技术人员,从台湾沪尾(今淡水)到福州川石的电报海线开始铺设。
整个工程耗银二十二万两,全线长117海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主建设、自主经营的海底电缆,1887年10月11日投入使用后,两岸实现电报直通。
这一条闽台海底电缆,从此牵连着大陆与台湾。
青山一道同云雨
1894年,清朝甲午之战败于日本。《马关条约》后屡经谈判,闽台海底电缆于1898年被清政府卖给日本,日本又委托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代营福州方面业务。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函告日方将收回此线,日方则声称其拥有“永久登陆权”。中方援引1884年清政府与英国大东公司所订《福州电线合同》规定,登陆期限应至1930年底届满。但日方置之不理,延宕期限。中方警告,如不尽快解决期限问题,则将福州川石一侧的线头割断移走。中方乃于1931年5月初电饬福州方面派员赴川石,将该线头自大东公司拆去埋入海滩。两岸通信近半个世纪的海底电缆就此中断。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川石岛附近居民又砍掉部分电缆,日军后来虽占领福州,也徒唤奈何。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此美国参战。美军飞机持续猛烈轰炸日本本土及台湾,闽台海底电缆在台湾淡水一端也被炸毁。此后,复经1949年两岸分治,台湾海峡进入紧张的军事对峙状态,陆台间海上往来彻底终断。闽台海底电缆经数十年海水冲刷、海岸变迁、泥沙淤积以及人为破坏等,海底部分彻底深埋,再不可寻。2000年,台湾地区执政党更迭,台湾海峡阴云密布。但进入新世纪,许多台湾同胞却没有忘记这根敷设于一百多年前的海底电缆,他们说,“这条电缆就像台湾和大陆的文化脐带”,并称之为“电信丝路”。台湾政坛人物、电信职工、文化工作者乃至国际友人纷纷加入寻找失落电缆的行列。他们直言,“寻找它,就是要让台湾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台湾方面还派人到北京、福州等地查找闽台海底电缆的线索。消息传到大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002年,福州马尾区委统战部召开“纪念海底电缆开通115周年座谈会”。福建省电信公司、福州市电信公司也找到在1930年担任电信工程师的老先生,经多方收集资料,找到了海缆西端(从川石到马祖)的航海图及全线航海图,结合老航海长的口述,根据经纬度,逐渐厘清线索。线索传出后,海内外媒体先后追踪报道。
陈列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的闽台海底电缆残段
2003年,福建船政文化研究者陈道章经多方追寻,在川石岛找到了海缆的登陆点。电信公司又派人在海底挖出了一段电缆。
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逐渐重见天日。
中国电信携手台湾中华电信
2009年6月4日,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传来消息,该公司称,计划与大陆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铺设一条跨海峡海底光缆。当时两岸普遍认为,自1887年建成首条直达电报海缆中断以来,再次铺设的海峡两岸直通海底光缆线路,将是两岸通信业合作共赢的新成果、新跨越。
实则,自1993年开通,大陆邮电部门与台湾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两岸业务电路,是承载在通达多个国家和地区、由多家运营商参建的海缆上。1995年,大陆中国电信就向台湾电信运营商提议,建设厦金直达光缆。但在当时的李登辉与此后陈水扁执政的时代,此议均难执行。直到2008年马英九带领国民党重新执政,坚持以“九二共识”为两岸互信基础,各项交流合作恢复正常,并在若干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才有了施展的可能。2012年6月20日,经两岸电信人共同努力,从厦门到金门的海峡两岸第一条直通光缆——厦金海缆正式完工。工程由两岸电信公司共同出资约2亿元新台币,台湾中华电信投资近1亿元新台币并占50%股权,大陆中国电信等3家公司共同投资另一半。厦金海缆共由两条24芯海底光缆构成,分别从厦门观音山至金门慈湖、厦门大嶝岛至金门古宁头,进而连通至台湾本岛,系统设计容量是当时两岸通信能力的100倍,使两岸信息通过“高速通道”连通成为现实,结束了海峡两岸通信业务必须承载于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建设的光缆上的历史。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直通,不仅大大缩短了通信距离,极大提升了电话网络的速度和品质,也大大降低了通信费用。厦金海缆完工典礼金门部分在金门大学举行时,台湾交通部门负责人毛治国为两岸电信交流的历史时刻作了见证,他说,厦金海缆连接两岸,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了第一条,以后第二条、第三条海缆,就可以继续进展,走得更快。果然,由于两岸通信业务量大幅提高,仅一条厦金海缆不敷使用。2013年1月18日,连接福建福州江田至台湾淡水、总长度约270千米、迄今第一条直连大陆和台湾本岛的海底光缆系统——“海峡光缆1号”工程竣工。这是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首条“大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直达海缆,是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携手台湾多家电信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的项目,全长约270千米(其中海中段205千米)。该项目建立起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直达通路,彻底摆脱了两岸通信对国际海缆的依靠。
结语
从厦金海缆到“海峡光缆1号”,重启的不仅是从福建到台湾本土的两岸通信直达,更延续了闽台海底电缆开启的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当年,清朝将台湾割与日本后,丘逢甲写下“已分生离同死别,不堪挥涕说台湾”。如今回望,往事依旧惊心,思之涕泪欲潸,但生离死别已成历史,无论在这一头,还是那一头,这一湾海峡,已然由隐伏于波涛之下的海缆牢牢牵连,我们坚信,不仅海缆的线数必然还会增加,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不会再让其中断。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