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3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来自线缆行业的人大代表积极主动依法履职,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那么他们最关心哪些话题?又有哪些新的建议呢?让我们一起听听看……
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薛济萍:加快明确氢能的管理属性
“绿色氢能是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我国虽然明确了氢能的绿色能源属性,但在现有的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中,大多数地区仍将氢能列为‘危化品’进行管理,致使基层在绿色能源制氢、加氢产业项目落户过程中阻力重重,从而直接制约了氢能产业链各个方面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济萍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关于明确氢能管理属性的建议》,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完善氢能的配套标准法规和支持政策,明确运营管理部门及相应职责。
氢能是清洁优质的二次能源,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绿氢”产量还不到总制氢量1‰,“绿氢”的发展仍有一系列问题待破解。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把氢能产业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并制定氢能发展的战略、计划或路线图。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全球能源总需求的占比将由目前的0.1%增至18%。
氢能在交通领域作为高品质热源,能够减少汽柴油消费;作为大规模、长周期、跨季节的储能方式,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大基地新能源电力集中外送;作为清洁化工原料和还原剂,以“风光氢储”一体化、“绿电-绿氢-绿氨(绿色甲醇)”一体化等方式,可以促进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相关应用产业的深度脱碳,同时为新能源就地消纳提供解决方案。
此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我国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薛济萍建议,国家层面统筹建立氢能管理机制,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瓶颈。尽快制定完善氢能的配套标准法规和支持政策,明确运营管理部门及相应职责,回归氢能的能源属性,对制氢、加氢的建设与经营管理进行全面规范,支持一定规模的加氢合建站和制加氢一体站落户到非化工园区,加快推动现代氢能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新动能。
一边是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另一边,行业发展也需要科学规范。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牵头修订完善现有氢能安全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强化制氢、储运氢、加氢、用氢等各环节主体安全风险意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建设氢能运营监测体系,提升产业应急管理水平。
此外,产业标准认证体系也亟须构建。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完善氢能检测认证和标准规范体系,打造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氢能产业检验检测、计量测试等第三方优质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氢能产品及氢气质量认证评价体系。
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韩其芳:以“技”之长,“匠心”为民
在1月15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电缆”)高级技师韩其芳被选举成为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为一名公司的高技能人才,韩其芳在本职工作岗位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共主持或参与完成科技成果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电缆攻关20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4个、获得国家专利8项。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运用遇到的瓶颈是什么?”“技工院校学生学历为啥得不到认可?”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韩其芳每天拿着笔记本跑企业、去学校,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再梳理完善,努力将基层关注的关于加快民营企业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加快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学历问题等建议带上全国人代会。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韩其芳早早便向老代表们“取了经”。凭着30年就“拉”一根线的韧劲和钻劲,他快速进入代表角色,“我来自基层一线,人民信任我,我就要当好代表,对得起人民。”铿锵有力的话语,表明了他为民服务的信心与决心。
从“拉丝工”到“大工匠”,再到“全国人大代表”,韩其芳凭借着一股子倔强劲,干了很多大事。
2006年底,北京2008年奥运会电缆产品采购项目启动招标,国内许多公司跃跃欲试。当时的晨光电缆只是一家乡镇民营小企业,要想产品达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攻克难题,韩其芳整理出了近十年、超10万条生产数据,计算提炼出“校预偏心操作法”。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最终,晨光电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缆的最大供应商之一,成功走进了鸟巢、水立方、射击馆等23个奥运场馆。
之后,上海世博会、沈阳全运会、杭州G20峰会等国家重点项目,都大批量地采用晨光电缆的产品。晨光电缆也由一家年产值仅几十万元的乡镇小企业一跃成为了国网公司供应商第一梯队,到2022年产值突破21亿元。
2010年,晨光电缆公司组建了以韩其芳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于是,韩其芳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作室的“传帮带”上。“厂里几乎人人都是韩其芳的徒弟。”这一句话概括了韩其芳这几年的忙碌:
所有员工一入职,便接受韩其芳的授课;韩其芳研发的“二次密封工艺”“不停机快速规格工艺”等系列工作法,不仅在晨光电缆全面推广,还被安徽、江苏等多地的电缆企业所引用;人手必备韩其芳编写的《电线电缆培训教材》、《交联工序培训教材》……
截至目前,韩其芳所带徒弟中,7人获得高级技师,8人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45人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多年来,韩其芳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发了“连续包覆挤铝技术”“OPLC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等十多个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奖项,为企业创造了2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这一生只想用心做好每一根电缆,为国家电网守护安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我决心用我的一技之长为民代言。”韩其芳坚定地表示。
韩其芳来自“技术一线”,所以这次的建议也绕不开一个“技”字。他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或修订科技创新产品的标准规范,加速发布实施;依法依规加快将民营企业研发的科技创新产品纳入采购目录。
与此同时,作为“嘉兴市职业技能带头人”和“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导师”,韩其芳还格外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他提出,加强部门协调,将技工院校毕业证书纳入学信网;加强联合培养,探索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模式;加快制订技工教育国家承认学历层次的认定标准。
国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何光华:打破信息壁垒,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孵化转化
2月26日,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的欧司朗光电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配电室内,变压器发出“嗡嗡”声,电流通过一条条电缆传输至各芯片制造车间。“作为精密制造企业,我们对电力供应的要求比较高,电压稍一波动就可能影响整条生产线,造成巨大损失。”该公司副总经理冯春祥对前来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说。
这段时间,何光华一直奔走在各个企业。她了解到,不少企业想通过引入一些电缆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来提升电力运维水平,但没有途径。她决定将加大企业创新工作室的产学研融合力度、进一步推动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想法加入她向代表团提交的建议中,解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问题。
何光华的这一想法也源于她多年深耕科技创新工作的所思所想。作为电力电缆行业施工运维技术的领头人,何光华20多年来一直钻研电缆行业发展中的生产技术难点,不断突破常规思维,开展创新创造。
以何光华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自2011年起已累计完成67项创新攻关,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0项。她还担任了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输电-电缆专业创新工作室联盟的第一任盟主,在全省电力系统内开展产学研联盟链式整合创新探索试点。
在开展创新攻关的过程中,何光华发现,国内企业的创新工作室数量庞大,团队技术能手众多,但更多的是致力于解决企业内部实际生产中的难点问题,没有形成解决行业共性难题的合力。“由于缺乏覆盖范围广、开放程度高的双创平台,很多创新成果无法推向市场,而有需求的企业又无法获取有效信息。”何光华说。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何光华就“工作室联盟产学研融合配套机制建设”开始了调研,收集企业意见。她了解到,近年来,无锡正着力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等龙头产业,集聚了大量高精尖企业。她从这些对电力供应要求更高的精密制造企业入手,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遇到的问题。
“江苏有2500余家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各行各业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何光华说。她将从平台建设、转化激励、跨界挖掘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希望推动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串珠成链、聚链成群。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