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从成功开发我国第一根实用性深海光缆,结束我国无深海光缆制造能力的历史,到如今创新研发助力我国海上风电绿色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与示范应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天海缆花了仅仅不到二十年。
这背后,离不开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在海洋领域的持续深耕,攻克一项项海缆制造“卡脖子”难题,用一根线缆跨海连世界,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临危受命
作为“创二代”来说,薛驰恐怕是目前中国线缆界起点最高的少帅了。父亲薛济萍交给他的,是一个涉及光纤、线缆、新能源等领域,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超级帝国。
不过,对于这位有世界500强任职经历、从基层扎扎实实做起来的70后少帅而言,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高起点,而是如何继续带领中天科技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端。
对于25岁的薛驰来说,生活是一条平稳的直线:父亲是南通当地知名企业家,他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2000年大学毕业选择在上海朗讯科技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担任系统工程师。
世界500强既是个汇聚全球先进技术与管理的地方,也是当时国内最接近世界经济的地方。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朗讯随之受到重创,股价在几天内从几十美元跌至五六美元。尽管公司未提及裁员,但一股悲观的情绪还是在上海朗讯蔓延开来,许多人酝酿离开。尽管在此工作了两年多,完成了自己从青涩到沉着的蝶变,但审时度势之后,薛驰决定离开。
此时,薛驰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出国继续深造;二是继续“修行”于职场。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在他看来与其将现有的时间花在学习理论上不如亲身参与到“实战”中去。当时中天科技正酝酿上市,而他自己也觉得“做实业的不能不懂金融”,便选择了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继续“修行”,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上海财经大学的进修班,系统地学习金融知识。薛驰从这种“连轴转”式的“金融洗礼”中获益良多,在上海五年的就职经历,让薛驰迅速成长。
2005年,中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经营遇到困难。这个于2004年创立,主要生产海底光缆、海底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中低压交联电缆、聚氯乙稀绝缘电力电缆及配套产品的子公司,因其产品的特殊性,具有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市场特殊等特点。因此从其建立之日起一直处于濒临亏损的状态,技术发展水平也不容乐观。而最为关键的是,海缆有限公司内部管理如同一盘散沙,亟需一个“主心骨”来扭转乾坤。这时大家把目光投向一直在外打拼的未来少帅身上。
同年,似乎担任着“救火”重任的薛驰从上海回到南通,但让众人所不解的是,迎接他在中天科技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车间工程师,负责配合从国外请来的设备工程师调试刚刚购置的设备。五个月后,设备调试完成,他又到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做基层管理人员。一年以后,他才正式就任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总经理。
迎难而上
“如果这块技术没有被攻克,相关产品无法实现国产化,我们就没有国际话语权,这块市场的命脉都被握在别人手里,我国的海洋能源发展将会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海缆铺设在海底,意味着我国海域的种种信息都会被国外企业掌握,国家的战略安全会存在隐患。”盖厂房、买设备、建码头、招贤纳士……新官上任的薛驰下定决心,要打破垄断,让中国海缆走向世界。
从无到有的研制,并非易事。海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它不同于其他线缆产品,要应用在有着高盐度、高腐蚀性、高难度敷设的海底,还要承受水下的巨大压力,对设计生产施工的技术要求很高。与此同时,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包括海缆大长度连续制造、海缆软接头在内的一些关键技术,在国内没有资料可查询,更没有先例可借鉴。此外,外界也时常有质疑和不看好的声音传来。
面对前方横亘着的这些难关,薛驰不气馁、不后退,坚持研发投入,带领研发团队埋头苦干,与中科院、上海交大、上海电缆研究所、中国电子第二十三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攻关。2006年,他和团队成功开发我国第一根实用性深海光缆,破解了我国深海光缆制造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问题。
2007年,中国海缆首次亮相国际海缆大会,广受欢迎。2008年,中国海缆正式迈向国际市场,当年即拿到多个订单,实现国际销售。中天海缆成为首家挺进欧洲海缆市场的中国企业。目前,中天海底光电缆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名列世界前茅。
深海光缆制造取得重大突破后,薛驰并未止步于此。他和团队选择乘胜追击、不断前行、不断攀登,向一个个难度更高的项目发起挑战。
勇攀创新高峰,做优做强中国海缆。在薛驰的带领下,中天科技用8年的时间完成了“五连跳”,实现了从光、电向光电复合,从浅海向深海,从低压向特高压,从交流向直流的跨越发展,达到国际领先。2022年,中天海缆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天海缆代表中国海缆制造的最高水平,跻身全球海缆十强。
创业无止境
2010年,当海缆公司一切步入正轨之时,薛驰接到一纸调令,就任中天科技光纤有限公司总经理。原光纤公司的总经理调离组建研发生产预制棒的项目,这个空缺便由初战告捷的薛驰补上。
由此,薛驰以“智能制造”的发展理念,开启光纤公司二次创业新篇章。
从海缆到光纤,一个粗犷、一个精细。尽管光纤公司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企业,无需再为生存发展而担心,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现场管理,再一次让薛驰陷入沉思。如果说海缆公司的变革是一场粗线条的管理调整的话,那么薛驰在光纤公司进行的则是一场精细化的生产革新。
在中天科技偌大的光纤生产车间,工人却屈指可数。仅有的几名工人,只需在各个操作平台查看数据,再通过二维码扫描记录即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将各个仪表联网,进行自动数据采集,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并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加快了产品的中转与流转,为整个集团解决了近2000万元的资金占用问题,节约了近1000万元的投资成本。
同时,薛驰不遗余力地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原先光纤涂料环节需要人工换桶,而这个过程中则有可能会出现外溢和疏漏,进而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而通过技术革新,集团自主开发出中央供料系统,从以前10千克一桶,半天一换到1吨一桶,三四天一换,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稳定性。
在薛驰看来,所有的制度与管理都应为革新作保障。他提出的项目管理制度,要求科技创新、改造项目的责任人每周、每月都要进行检视,对于能在节点顺利完成的项目给予奖励,以保证项目推进的速度。在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创新下,光纤公司的几项重大技改项目均取得成功,公司主持开发的多项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薛驰倾力组织科研攻关,先后承担了20多个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和技术改造项目,拥有10多个国家重点新产品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主持、参与了5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获得1个PCT国际发明专利、57个国内专利,其中“高强度大盘长海底光缆用单模光纤”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江苏省专利奖金奖。他倡导“智能制造”的发展理念,进行设备自动化改造,逐步把光纤公司打造成为江苏省智能化生产示范车间,向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迈进。
锁定新能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天科技集团在线缆产业领域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那么未来是坚守在原先产业的窠臼里还是开辟新的领域,这些问题摆在了薛驰面前。
此时正逢光伏产业的低谷,一直对大趋势有着敏锐直觉的中天科技从中嗅到了商机一一未来新能源领域将大有可为,于是薛驰便开始在这里寻找机会,并将目标锁定在新能源领域。
2013年,薛驰升任中天储能董事长,遵循“光伏+储能”的发展思路,开始布局中天新能源产业。
同年,任中天科技集团总裁,提倡综合管理体系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在调研过程中,薛驰发现伴随着大量投资的涌入,光伏产业的上游已经出现了过于饱和的状况,而且相对来说科技含量不高,如果进入很容易沦为“炮灰”。于是,他顺着产业链继续寻找,发现了微电网系统等核心产品领域,这既在国家鼓励的光伏产业范围之内,又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中的竞争与上游比起来压力也小了很多。薛驰决定从这里切入。
在严密的调研规划下,薛驰先后推动成立中天光伏技术有限公司、中天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天新能源住宅有限公司,专注于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电池背板、锂电子电池核心技术以及光伏电站设计与建设等。一条相对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已见雏形,为培育成集团通信电网新能源三足鼎立新增长极奠定基础。
“科技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谁占据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发展主动权。”薛驰说,科技创新始终贯穿集团的发展,中天科技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建立起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在微电网、储能技术、交直流智能固态开关等前沿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前期成果。
其中,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在江苏南通、如东建成了3套含“风光储”在内的100千瓦微网示范系统,为后续的微电网发电系统解决方案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创新没有休止符,只有加油站。”这是薛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谈及未来,他充满干劲,“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今后几年,我希望能和团队一起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系统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