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青海海西电,在海拔3130米的青海大柴旦戈壁滩,48台巨型风力发电机日前正式接入国家电网。4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互补项目首批风机成功并网,标志着我国在建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取得关键突破。该项目作为国家第二批风光大基地重点工程,正以 “风光三峡” 的雄姿重塑西北能源版图。
世界屋脊上的能源革命
该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锡铁山镇,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其中70万千瓦光伏工程已于2024年底全容量并网,累计发电1.37亿千瓦时。此次投运的30万千瓦风电工程,配置48台全球领先的6.25兆瓦陆上中低风速双馈机组,单机风轮直径200米、重量669吨,采用 “梅花形” 阵列布局降低尾流效应,发电效率提升15%。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攻克了三大世界级难题:
高海拔作业 :施工现场海拔2760-3130米,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创新采用 “网格化现场管理法” 和智能警戒系统,保障1200余名建设者安全。
极端气候应对 :零下30℃极寒环境中,运用智慧化施工平台实现三个工作面平行吊装,单台机组安装效率提升40%。
超大构件运输 :669吨风机组件穿越戈壁沙滩,通过特种运输车辆和定制化路线规划,完成15000吨塔筒的精准配送。
技术创新驱动质量革命
项目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基础精度创纪录 :采用激光整平仪控制锚盘混凝土水平度,偏差 ±2mm 优于行业标准,确保塔筒零瑕疵对接。
智能运维系统 :开发远程操作与视频联动系统,异常状态自动弹窗报警,实现场站无人巡检。
模块化升压站:110千伏预制舱式设计,占地面积缩减 30%,运行可靠性提升至 99.99%。
据测算,项目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21亿千瓦时,可满足6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93万吨。其中风电部分年发电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万吨,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供核心支撑。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样本
该项目作为 “风光储” 一体化示范工程,同步建设203.97 兆瓦 / 800兆瓦时储能电站,通过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多能互补。其创新实践具有三重示范价值:
开发模式创新:在20平方公里戈壁滩上,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风中取能"的生态修复模式
技术标准输出:高海拔地区建设经验为藏区新能源开发提供技术规范
电力市场探索:参与青海电力现货市场,探索新能源+储能市场化运营机制
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执行董事张晓林表示,该项目使集团在青可控装机达 2250兆瓦,后续将推进大柴旦1000兆瓦源网荷储清洁供暖项目,构建 “风光储热” 四位一体能源体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专家指出,大柴旦项目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开发进入 “超高海拔时代”,其技术和管理创新对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等地区的清洁能源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随着该项目全面投产,青海省新能源装机占比将突破64%
系统提示
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下载《追溯平台申请书》,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